——編 者
湖南澧縣彭頭山出土的公元前6500年的含炭化稻谷的陶片,湖北紅花套出土的公元前4200年的石斧,河南洛陽王灣出土的約公元前2200年的鏤空陶器座……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古代中國》第一單元“遠古中國”中徜徉,我們即使對考古知之甚少,也可以感受到中國考古人近百年來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所做的努力。這三個遺址都是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當年帶領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學生實習考古的地方。
嚴文明先生從一個考古學家的立場出發,用哲學家的思辨和詩人的眼光洞悉了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論斷,說出了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密碼。
北京海淀藍旗營一間普通的住宅,不大的書房,88歲的嚴文明先生從他用力最深的仰韶文化開始,講述自己的考古故事。
中國考古從一開始就在探索中華早期文明
從1921年河南仰韶村的考古算起,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百年。這百年間考古學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嚴文明先生從書房擺滿考古報告的書架上取出新版的《中華遠古之文化》給我們看,“1923年安特生發表《中華遠古之文化》,這是中國第一個考古遺址仰韶的考古報告,它就是對中華早期文明的探索,就探討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把中國考古放到了世界文明的背景上去考慮,起點相當高!
正是在這樣的高起點上,我們有了夏縣西陰村的考古,有了殷墟的考古,有了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黑陶的發現!傲核加老壬诎碴柕暮髰彴l現了著名的三疊層,最底下是仰韶的紅陶彩陶,中間是龍山的黑陶,最上面是晚商殷墟的灰陶,清晰的層位基本講清楚了幾個文化的先后關系,也打破了中國文化西來說!
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考古主要還是在1950年以后展開的。1958年嚴文明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主講的就是新石器時代考古。1960年,第一次帶領學生去洛陽王灣考古實習,嚴文明就指導學生以地層清楚、分期細致的王灣遺址作為標尺,來衡量附近的仰韶遺址的分期。1964年《中國新石器時代》出了一個紅皮鉛印本,嚴文明將它送給北京大學當時的歷史系主任翦伯贊,“翦伯贊先生說,我們從事歷史研究的就希望看到這樣的書,把考古報告的內容系統化了,他還建議我好好研究一下討論熱烈的仰韶文化!
“那時已經有了半坡和廟底溝的重要發現,但相關基礎性研究不夠,比如當時關于仰韶文化的爭論很多,仰韶文化有哪些類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哪個早哪個晚,還是基本同時?仰韶文化的社會性質是什么?這些問題都促使我開始研究仰韶文化!
嚴文明重新梳理了仰韶村、西陰村、廟底溝、半坡、三里橋等仰韶文化遺址的材料。首先分析典型遺址的地層關系和分期,進而研究各個地區的分期,最后將各地相應的文化分期進行對比和概括,通過類型學和地層學,將仰韶文化的發展整體劃分為四期兩大階段,奠定了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礎。蘇秉琦先生讀了《略論仰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階段》這篇文章,認為嚴文明“找到了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把鑰匙”。1989年嚴文明積30年之功著成的《仰韶文化研究》出版,其學術意義不限于仰韶文化本身,對整個中國考古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嚴文明在分析研究大量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譜系歸納為早期、中期、晚期和“銅石并用時代”四個發展階段,上溯舊石器時代傳統、下承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格局相融,對奠定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體系做出了貢獻,影響至今。
稻作起源研究將長江文明展示給世界
仰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黃土高原,1974年嚴文明先生有機會在湖北宜都紅花套做考古,長江史前文明進入到他的研究范圍。經過多年的考古,長江史前文明的面貌逐漸清晰。
“我家里種了30畝地,從稻谷的發芽到育秧、插秧,從除草、車水到最后的收獲,我都實際操作過。那時我們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災患時救急的60天就能收獲的60天稻,這些稻谷我拿到手里一看就能分清!眹牢拿魃L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邊,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有深切的體會與難以割舍的情緣。
水稻什么時候起源?在哪里起源?這是世界關注的學術課題,而嚴先生給出了一個考古學家建立在大量考古發現之上的充滿辯證思維的答案。
上世紀70年代,在浙江余姚發現了河姆渡,出土了數量巨大的稻谷,據測定,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4500年。這些稻谷的形態已是成熟的栽培稻,還有很多農具,這就引導考古學家繼續往前追,于是在湖南澧縣彭頭山發現了類似的稻谷遺存,年代為公元前6000多年,距今8000多年。那么還有沒有更早的呢?嚴文明先生擔任領隊的中美聯合考古隊,1995年在江西萬年縣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進行發掘,發現了更早的稻谷的植物硅酸體,證明在距今約1萬年,稻子已經開始被栽培。后來又在湖南道縣玉蟾巖的洞穴遺址發現了3粒半稻谷,當時測定了跟稻子共生的其他作物的年代,為公元前1.2萬年。
渝公網安備 500232020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