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有著獨特而豐富的人文內涵。巴人生活的大山大水,塑造了敦厚直率的風土人情;巴人輾轉遷徙的曲折歷史,造就了忠誠勁勇的品格;巴人多元族群的組成結構,涵養了開放包容的氣度。由于具有相似的自然環境、共同的歷史和相近的生活習俗,因而巴文化總體上具有“尚勇武”、“崇巫鬼”、“喜歌舞”、“善工商”的特點。下面,擬就這四個方面略述之。
一、尚勇武
《華陽國志》用“勇銳”、“勁勇”、“戇勇”、“勇敢”四個詞形容巴人尚勇武。其中,“巴師勇銳”是對商代巴人軍隊說的,“天性勁勇”描述秦至西漢初的賨人的民風,“勇敢能戰”則形容板楯七姓,“人多戇勇”則指涪陵郡一帶的人,也就是現在渝東南一帶。
巴人英勇而善戰,多次參加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戰爭。商末,巴人參與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鼻啬,劉邦招募賨民推翻秦朝暴政。春秋時期,為捍衛巴國利益,巴人參與了諸侯之間的戰爭,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巴人至少5次出兵,先后與鄧國、申國、楚國、庸國征戰。
巴人中的板楯蠻尤其尚武。漢代,板楯蠻兩出漢中阻止羌人入侵,后又平“益州之亂”,因屢有戰功而“號為神兵”。但板楯也曾“含怨呼天,……愁于賦役,困乎刑酷”,以致多次發動叛亂。后來,漢中央政府“選明能牧守,益其資谷,安便賞募”,叛亂也就自動停歇了?梢,巴人并不好戰,其勇武精神主要用于反苛政、反暴政,助力國家統一。
從云陽李家壩遺址和最近發掘的九龍坡冬筍壩墓地看,戰國巴文化墓葬中隨葬兵器的墓接近一半,與女性和未成年人墓葬區別明顯。從兵器位置看,巴人成年男子可能普遍隨身攜帶兵器,有人人尚勇武的習性。
歷史上,巴以勁卒、良將著稱。秦司馬錯伐巴蜀的理由之一,就是“巴有勁卒”,楚地可得。漢末有名的赤甲軍則取自巴東涪陵郡,蜀丞相諸葛亮亦發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巴的名將,戰國有巴蔓子將軍,西漢有車騎將軍馮緄、范三侯范目,漢末有馬德信、王子均等建功立事。故《華陽國志》形容巴東郡“人多勁勇,少文學,有將帥才”,巴西郡則具“巴有將,蜀有相”之美譽。巴地出“名將”和“勁卒”長盛不衰,“其人性資直,雖徙他處,風俗不變”,這種精神一直延伸到近現代,成為爭取民族進步,維護國家統一的脊梁之一。
二、崇巫鬼
巫鬼文化為中國傳統宗教興起的先聲。巫本是早期社會普遍的原始信仰,但巴文化人群地處的高山大川為先秦時期的人們提供了宗教想象,因而這里的巫更為著名。
巴、楚之交的巫山、巫溪東周已有巫縣之名,并誕生了巫咸、巫臷兩個早期巫國,其“靈山十巫”和“開明東六巫”傳說奇特。夏代,夏啟派孟涂“司神于巴”,以衣有血而行“巫訟”。先秦時期的廩君巴人“俱事鬼神”。巴國西南境的僰道縣“民失在征巫,好鬼妖!卑臀幕裨捴,多充滿巫術色彩。如廩君五姓巴人執劍石穴、鹽神變蟲、死化白虎等。巴人崇巫鬼的另一個體現是好占卜?脊殴ぷ髡咴14處遺址、墓葬中發現有巴文化卜骨。長陽香爐石遺址還出土有商周時期的“巫”字符號。由此可見,巫鬼文化是巴文化人群的重要精神底色。
由巫鬼而巫道。中國本土道教,其起源經歷了由道家結合巫鬼信仰到早期道教的歷史進程。戰國末期,巴賨人著《鹖冠子》一書,首開巴渝道家理論先河!侗笔贰氛f“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術”。秦、漢、三國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在道家思想、原始巫術和巴蜀文化的長期孕育下,終于在東漢晚期的巴蜀誕生了我國最重要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此過程中,巴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譬如,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任巴郡江州令,五斗米道創始人張修“初為巴賨巫師”,他們在創教過程中均曾受到巴渝巫鬼文化的影響。漢末,張魯得到巴夷首領支持,“以鬼道教百姓”,來學道者,初稱“鬼卒”,“賨人敬信巫覡,多往奉之!
三、喜歌舞
巴人及其后裔能歌善舞,“巴渝舞”和“巴謳”是巴文化的重要特色。從歌舞性質看,雖然這兩種歌舞均又唱又跳,但以巴謳為代表的踏歌屬于民歌民舞,而巴渝舞屬于武舞,并演變為宮廷舞。
巴渝舞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巴人“前歌后舞”名噪一時。秦末,劉邦征募賨人北定三秦,賨人“銳氣喜舞”,巴渝舞由此開始進入宮廷,并逐漸改變了剛勇雄健的戰舞性質,成為纏綿婉約的巴渝“麗曲”。至唐武則天后,巴渝舞不見史載,逐漸式微。
巴謳的歷史不晚于戰國時期,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故事耳熟能詳。其中,楚國郢都的客人所唱之《巴人》歌,應為巴謳的一種流行曲調,因采風于巴而得名。
巴謳又稱“巴歈”。西漢揚雄《蜀記》說“嬥,謳歌,巴土人歌也!逼湫问绞恰鞍妥又幐,相引牽,連手而跳歌也!本哂泻笫捞じ璧男再|。巴謳在三國時一度還進過宮廷,“羽林孤兒、巴俞嬥歌者六十人,為六列”。巴謳還是文獻記載最早的踏踢舞歌之一!堆绻愐罚骸鞍腿、蠻蜑人好歌,名曰踏啼!薄短w城圖經》生動地描述了節慶期間踏踢的盛況:“俗傳正月初夜,鳴鼓連腰以歌,為踏踢之戲!边@種“連手而跳歌”的形式,在重慶綦江區二墩巖崖墓、開州紅花村漢磚上可以見到圖像。從晚期文獻看,巴謳有滄悲憂傷之情!坝完P山意,巴歌調更哀!薄按说刈钇鄾,……巴歌猶斷腸!薄鞍透杪劻T更凄然!蹦铣瘯r期,巴謳演化出了竹枝歌,竹枝歌是踏歌的歌詞部分,后又被文人改編為竹枝詞。劉禹錫在《竹枝詞》序中指出,竹枝詞演變自巴歈歌。竹枝詞由于以吟詠男女愛情、地方風土、生產生活為特色,至今仍盛行不衰,成為中華詩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渝公網安備 500232020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