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分為前三峽文物保護(1992—2010年)和三峽后續文物保護(2011—2025年)兩個工作階段。
在“前三峽”階段,投入資金9.28億元,完成文物保護項目787項,出土文物14.3萬件。
三峽工程的地面文物(含水下)種類有石闕、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石質文物、水文石刻、古橋梁、古代航運交通遺跡等!扒叭龒{”階段重慶實施地面文物保護項目246項,包括原址保護57項、搬遷保護91項、留取資料98項。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張飛廟搬遷保護、忠縣石寶寨保護三大重點工程圓滿完成。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題刻位于涪陵城北長江中。梁上題刻始刻于唐廣德元年前,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信息。2001年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了一種基于“無壓容器”概念的新的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方案。該工程由水下保護體、水下交通廊道、坡形交通廊道、水下參觀廊道組成,題刻處在“無壓容器”中,岸上設地面陳列館與交通廊道相連接。工程于2003年3月開工,2009年5月竣工,實現了白鶴梁題刻的原址水環境保護和觀賞,這是迄今水下文物保護中涉及技術學科最多、難度最大的項目,是世界上在水深40余米處建立遺址類水下博物館的首次嘗試。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與云陽縣城隔江相望,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廟宇依山取勢,坐巖臨江,層層迭起,錯落有序。張飛廟于2002年10月閉館拆遷,2003年7月復建開館,被原樣復建到云陽新城對岸,較好地保存了原來的環境格局。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搬遷距離最遠、文物級別最高、單項工程投資額最大的文物遷建項目。
石寶寨位于重慶市忠縣東45公里的長江北岸,建于玉印山鄰江一側的崖壁間。整個建筑由寨門、寨身城樓、寨頂古剎三部分組成。石寶寨為唯一上山途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筑”之一。三峽水庫蓄水156米高程后,水面會漫至山門。工程于2006年3月開工,2009年3月竣工,采用圍堰方案對石寶寨就地保護。
三峽庫區二線水位線下發現的3個漢闕——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是庫區最早完成搬遷保護的國寶級地面文物。它們都得到妥善保護,分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忠縣白公祠“安家”。
在“前三峽”階段,重慶市三峽地下文物保護項目實施完成541項,實施勘探面積1084萬平方米,發掘面積131萬平方米。
豐都煙墩堡遺址是三峽地區舊石器文化早期遺址。1994年至1998年期間先后4次實施了考古發掘,為中國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被評為199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瞿塘峽以西地區,即渝東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過去幾乎是空白,經過多年的工作,大體建立了新石器文化年代學框架。早在規劃階段即發現老關廟遺址,并先后發現年代早的豐都玉溪遺址和年代稍晚的豐都玉溪坪遺址,以及忠縣哨棚嘴遺址、中壩遺址和巫山魏家梁子遺址。位于巫山縣的大溪遺址,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具有重要地位,2000年至2003年先后4次對其進行大規?脊虐l掘,發現了距今約6300年的大溪文化早期遺存。
巴族、巴國、巴文化的探索是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課題。通過考古發現商周時期可能與巴人有關的遺址百余處。特別是在巫山至涪陵間發現的如巫山雙堰塘、云陽李家壩、開縣余家壩、忠縣中壩、萬州中壩子、涪陵小田溪等多處大型遺址和墓地,在對巴文化的認識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和重大收獲。忠縣中壩遺址是重慶境內文化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遺存類型和數量最豐富的古遺址,是中國乃至世界極其罕見的“通史式”古遺址,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云陽縣李家壩遺址,時代從商周延續至漢六朝時期,1997年至2002年先后6次對其進行大規?脊虐l掘,李家壩遺址巴人墓群是一處規模大、保存較好、出土遺物豐富的戰國時期巴人墓群,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前三峽文物保護的實施確保了三峽工程順利蓄水,為長江文明和巴渝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初步構建了重慶歷史文化序列。通過庫區文化遺址的發掘,梳理了本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脈絡,揭示了三峽地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0年10月26日,三峽水庫壩前水位達到設計的海拔175米,標志著三峽工程建設階段順利結束,也表明三峽工程建設階段的文物搶救與保護工作基本結束。2011年,國務院通過了《三峽后續工作規劃》,三峽庫區的文物保護也進入了“后三峽”時期。截至2020年,投入資金6.2億元,文物保護項目已完工163項、在建16項。
這一時期重慶的考古工作主要圍繞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和大遺址保護兩大主題開展。三峽庫區消落帶是指防汛期內由145米至175米的水位漲落而形成的30米水位回落區,這使得埋藏的許多文物露出地面。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以搶救消落區的出露文物為主要任務,實施考古發掘項目62項,出土文物2.9萬件。大遺址保護考古工作為配合性發掘,以配合三峽庫區一批重要的遺址公園建設,以及其他保護利用項目為主要任務。截至2020年6月,圍繞巫山高唐觀、奉節白帝城、巫溪寧廠、云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忠縣皇華城等6處三峽大遺址,先后開展考古發掘9項。
通過消落區文物搶救發掘,有效實現了對出露文物的及時保護,一度嚴峻的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形勢得到了明顯緩解。此階段累計有3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評,3個項目入選重慶“十二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位于巫山縣的大水田遺址和柏樹梁子墓群二者毗鄰,是重慶境內繼巫山大溪遺址之后關于大溪文化最重要和最集中的考古發現。因搶救保護的需要,墓葬的清理一直是三峽后續考古發掘中的重點,已清理的戰國、西漢、東漢至六朝、唐宋及明代墓葬達千余座,大大充實了峽江地區歷史時期的墓葬資料。以三峽后續工作大遺址保護為契機,峽江地區的宋元(蒙)戰爭山城考古掀起了新的高潮,尤其以奉節白帝城、云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的工作最具代表性。地處夔門西口的奉節白帝城為宋元(蒙)戰爭山城防御體系西線的重要門戶,通過2017年的工作進一步廓清了南宋白帝城的空間格局,集中發現一批南宋時期的火器,為目前我國考古所見年代最早的火藥實物及最完整的鐵火炮實物……
經過持續研究,三峽歷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出版《三峽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重點收錄巫山大溪遺址等考古發掘簡報,陸續出版《忠縣中壩遺址》《豐都冶鋅遺址》《三峽文物》等研究專著,累計出版60項。許多學術空白得到了填補,一些歷史疑團獲得了詮釋,建立了三峽人文歷史的新坐標。
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歷時兩年半精心打造,集人文、藝術、科技于一體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即將開放。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是“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位于南岸區南坪片區,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包括文物科技保護實驗室、文物修復室、有害生物研究與控制科研實驗室、珍貴文物預防保護實驗室、三峽出土文物實驗性展廳、文物庫房等,主要承擔科學研究、文物保管、保護及修復、分析鑒別、教育培訓及展示、文物保護裝備研發等工作,將滿足三峽后續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迫切需要,明顯提升重慶文物修復的基礎設施條件。
通過三峽后續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建立起三峽文物保護體系。累計搶救修復三峽出土文物13182件,展陳利用10231件。建設文物庫房21167平方米,安防、消防和恒溫恒濕等設施基本具備。出土文物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重慶市涪陵區博物館、重慶市巴南區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重慶市開州博物館、重慶市武隆博物館、忠縣石寶寨、忠州博物館、云陽縣博物館、張桓侯廟博物館、云陽古建博物苑、云陽縣彭詠梧紀念館、云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夔州博物館、巫山博物館等17家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展品支撐。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單位對三峽出土青銅器、陶器、瓷器等文物開展重點修復,通過項目帶動、師承制的形式,培養了一批文物修復人才。
2020年12月,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晉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該館是全國唯一為紀念三峽百萬大移民而修建的專題性紀念館。重慶市近年新建開放忠州博物館、夔州博物館、江津博物館等三峽庫區綜合性博物館達12家,基本建成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核心的三峽博物館群。
位于奉節縣的白帝城,由白帝山、白帝廟構成,位于長江三峽起點瞿塘峽西口。西漢末年,王莽手下大將公孫述在此筑城,自號白帝。公元223年在這里上演了三國史上悲壯的一幕——劉備白帝城托孤。近年來,白帝城景區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帝城為中心,對整體環境進行整治,對古建筑進行修復,復原陳列了東、西詩詞碑林,新開設江峽文化展覽陳列等。為了讓白帝城詩詞活起來,奉節自2017年起舉辦國際詩歌節、“才子佳人”詩詞挑戰賽,開展詩詞進學校、進社區等“六進”活動,在全縣培育讀詩、悟詩、寫詩、唱詩的濃厚氛圍。
為延續白鶴梁固有的活態文化,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創新性發展了白鶴梁沿襲至今的人日修禊和同觀石魚、共愿豐收等民俗,舉辦“人日修禊”系列活動,重現千百年來每逢冬春時節石魚出水市民扶老攜幼、呼朋引伴游白鶴梁的壯觀場面。三峽工程蓄水到175米水位后,石寶寨四面環水,形成江中最大“盆景”。按照重慶市“三峽庫心·長江盆景” 跨區域發展規劃(2020-2035年),將石柱縣西沱古鎮、水磨溪,忠縣石寶寨、皇華島、獨珠半島及兩縣濱江地區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三峽庫區綠色發展協同示范區。
近年來重慶彰顯三峽出土文物價值,加大文旅融合打造長江文化品牌。利用考古成果,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巫山博物館、奉節縣夔州博物館、忠州博物館等重點博物館,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11家,使其成為長江文化展示傳播的重要窗口。以長江文化遺產走廊建設為抓手,推進長江三峽流域(重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加強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敝貞c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起底式”調查要求,對包括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在內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調查,摸清資源家底。編制完成三峽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制定三峽出土文物三年修復行動計劃。組織專家對三峽庫區出土文物開展鑒定,確定一批珍貴文物,為研究、修復和利用奠定基礎。按照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原則,開展三峽出土文物搶救修復。加快三峽博物館群建設,在2025年前實現三峽庫區重點區縣博物館建設全覆蓋。
據了解,重慶將推進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重點推進萬州天生城遺址、奉節白帝城遺址、巫山龍骨坡遺址、云陽磐石城遺址、忠縣皇華城遺址、涪陵小田溪墓群、涪陵龜陵城遺址、江津石佛寺遺址、兩江新區多功城遺址等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整合石窟寺、古建筑、古鎮古村落等,打造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考古是基礎,保護是前提,對歷史文物的深入研究闡釋則是繼承與弘揚的條件。全面加強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重慶正在釋放新動能。
渝公網安備 500232020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