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筍壩遺址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壩,地處長江左岸的三級階地上,文物核心區分布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我國最早確認并發掘的巴文化遺址。1954年、1955 年、1957 年,西南博物院、四川省文管會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共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 81 座,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巴文化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為推動“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進程研究”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立項,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關于文物保護利用的要求,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9月上旬至2021年1月底,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冬筍壩遺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發掘。本次工作是繼西南博物院等單位20世紀50年代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后,近70年來首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科學系統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發掘之前,考古隊開展了口述史調查,研判了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航片,對基本建設中文物的出土地點進行走訪與踏勘,基本掌握了歷次考古發掘的區域、范圍,明確了遺址現存規模和埋藏狀況。結合本次考古發掘的研究目標,我們選取了原罐頭廠運輸隊職工宿舍區域進行試掘,發現了較為密集的墓葬分布區,墓葬保存整體較好。
本次考古工作注重科技手段的綜合運用、出土文物的預防性保護、遺存信息的全面系統提取、重要遺跡的現場保護。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分別邀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慶師范大學歷史和社會學院的考古專家和文保專家就考古成果、文物現場保護、遺址后續保護與工作規劃進行了研討、論證。
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 28 座、磚窯1座。其中土坑墓 27 座、磚室墓1 座,土坑墓中又有船棺葬 4 座、狹長方形墓葬1座、長方形墓葬21座、近方形墓葬1座。墓葬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
出土器物有銅器、陶器、鐵器、琉璃器4大類,另見漆器殘痕若干。銅器 62 件,包含了劍、矛、鉞、鍪、釜、甑、盤、削、錢幣。陶器 291 件,器類有罐、釜、豆、甑、缽等。琉璃器 2 件,為珠形飾。鐵器14件,有劍、削和鍤等。
此外,還清理了1座上世紀50年代發掘的墓葬,從墓葬所處位置、形制、尺寸、方向等信息分析,結合口述史調查,基本確定為1954年發掘的M12。以 M12為基點,對既往考古發掘的墓葬分布圖與本次考古發掘墓葬進行匹配,對冬筍壩遺址遺跡進行整合,將有助于對整個遺址開展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一、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漢文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考古實證
進一步厘清了渝西地區晚期巴文化的內涵特點,文化因素以巴文化為主體,陶器以圜底罐、釜、豆為主,銅兵器以柳葉劍、鉞和弓耳矛為主,銅炊器主要為釜、鍪、釜甑,在墓主人胸部隨葬1件銅盤或漆盤,除了少量劍、鉞等兵器具有異質性文化因素外,其余均為典型的晚期巴文化器物群;較早階段墓葬以船棺葬、狹長方形土坑墓為主;墓底和葬具四周均涂抹有青膏泥;墓主人均頭東腳西,頭向與長江垂直,為頭向水腳蹬山。
獲取了晚期巴文化逐步融入漢文化歷史進程的實證材料。四類墓葬從戰國晚期經秦、西漢直到新莽時期連續發展,文化面貌上從戰國晚期基本不見或少見其他文化因素的較為單純的巴文化發展到秦、西漢早期秦文化、楚文化、漢文化因素逐步增多,再到新莽時期全為漢文化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品,再現了晚期巴文化逐步融入漢文化的歷史景觀。
發現了夫妻異穴并葬的新材料。墓地排列有序顯示了嚴密的規劃性,同一時期墓葬南北向成排排列,特別是在成排的墓葬中發現了 3 組兩兩對應的墓葬,左側墓葬出土兵器,右側墓葬基本不出土兵器,其中 2 座右側墓葬還出土紡輪,這種更小的墓組可能體現的是男左女右的夫妻異穴并葬。
二、為研究嘉陵江流域及渝西巴文化船棺葬族屬提供了新的資料
冬筍壩遺址出土的巴文化遺存是嘉陵江流域及渝西地區的重要代表,與重慶三峽地區巴文化墓葬區別明顯。如船棺葬及狹長方形墓葬數量較多,而在三峽地區僅有零星發現;文化因素以巴文化為主,基本不見或少見其他文化因素,而渝東三峽地區則有著較多楚文化、中原文化因素。
墓底和葬具四周普遍涂抹青膏泥,也與渝東三峽地區只有部分墓葬涂抹青膏泥存在差別。類似的發現近年在四川渠江流域的羅家壩、城壩等遺址具有呈現,因此,以冬筍壩為代表的嘉陵江流域、渝西地區與渝東三峽地區巴文化,從墓葬形制、喪葬制度、隨葬品組合、文化因素構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表明二者可能屬于巴人不同的族群,結合文獻推測,前者可能與以板楯蠻為主的族群關系較大,后者與以廩君蠻為主的族群有明顯聯系。
三、出土了漢代墓地營建機制的重要材料
本次考古發掘清理了1座漢代磚窯,編號為Y1,形制結構完整,為雙火道、寬長方形倒焰窯,共有5條煙道,窯床上還殘存有墓磚,墓磚形制與發現的磚室墓相同,表明該窯是為營建磚室墓而設,為研究這一地區漢代墓葬的營建機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