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牙雕刻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之后,象牙雕刻一直傳承在七千年的歷史當中,連綿不絕。而實際上,由于地球氣候的變化,幾十萬年前在黃河流域曾有象群活動。
據考古發現,5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較多的象牙制品出土。在商代時,中原地區氣候比今天溫暖濕潤,仍然盛產大象,河南省簡稱“豫”,即與大象有關。到了周代晚期,由于氣候變化及土地開墾等原因,黃河流域已難覓大象的蹤影。漢末,大象活動區域已退到長江以南地區,至唐代,長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絕跡。明清時期,大象的棲息地繼續南遷至云南南部地區,成為中國境內的一種瀕危動物。
從漢代以后,中國所需象牙多依靠進口。由于象牙色澤白嫩,屬于上等的雕刻材料,其藝術品雕刻精美、價格昂貴,一直是王公貴族追捧的對象。另外,象牙還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藥性論》記載象牙“甘,寒。清熱鎮涼,解毒生肌”。明清兩代是牙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創造出了大量的藝術珍品。尤其是到了清代,形成了廣作牙雕風格,廣州成為當時牙雕制作與生產的中心之一。明代象牙文物雖不如清代豐富,但多數為精品且極具時代特色。
就種類而言,有象牙笏、牙雕人物、筆筒、蓋盒、爐蓋頂、掛牌等,其中前四類為牙雕大件,為明代牙雕的代表,以下主要介紹與研究這四類牙雕藏品。本次藏品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
精品解析
長56厘米、上寬4.5厘米、下寬6.7厘米,為本館三級藏品。由整片象牙制作而成,整器依象牙走勢而成弧形,邊緣有小磕缺。笏面經過拋光處理,光滑平整,有自然裂紋,紋理清理,細密均勻。象牙質地縝密,包漿肥厚,形制碩大古雅。
長54.5厘米、上寬5.4厘米、下寬7厘米,為本館二級藏品。長條片狀,上窄下寬兩端翹,通體光素無紋。此件象牙笏器形與象牙紋理特點與上一件象牙笏類似。不同之處為:一是這件牙笏四角稍截去一小角,而近似圓角;二是這件牙笏顏色較上一件淺,泛白。
笏板,又稱手板、朝板或朝笏,是古時大臣面君的必備之物,是官員禮儀的重要表現。笏的起源甚早,《史記?夏本紀》中已有用笏的記載,周代時已形成用笏規制。最初笏是一種在面君時記錄的工具,可記錄君命或旨意,也可記錄上奏之事以備忘記。隋唐時期,明確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持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持竹木笏。
由用笏還引申出一個我們皆熟知的名詞—縉紳。古代大臣持笏奏事完畢,就將笏板插于腰帶之上,這一動作被稱之為“縉紳”!翱N”主要指“插”,“紳”主要指腰帶。于是人們常常將這一特定的動作指代為當官之人,也就是我們所長說的“縉紳”。
館藏牙雕人物共有2件,均為壽星像,兩壽星像大小、形制、紋飾大同小異。此件寬6.5厘米、厚6厘米、通高30厘米,為本館二級藏品。此壽星像為立體圓雕擺件,擺件以象牙尖部隨形雕制,中空。老壽星頭微側,高額,長眉長須,面微露笑容,雙目有神平視,耳垂下垂較長而肥厚,腦后梳一髻,發帶飄垂。雙襟寬袖長袍,于胸前連結。左手持杖,手部以上拐杖斷缺。右手執扇自然垂放置腹前。衣左下角缺失一大塊。壽星開相細膩、光滑圓潤、質地細密、包漿肥厚、色澤古雅,象牙紋理清晰可見。
此件寬6.5厘米、通高24.5 厘米,為本館二級藏品。壽星依象牙形狀和紋理雕刻,頭形細長,微凸,高額聳立,長眉彎垂,目微睜,闊鼻垂耳,長須及肩,面容慈祥,略帶微笑,身著對襟寬袖長袍,手持一杖。壽星雕工雖然不復雜,但是線條十分流暢,面容雕刻尤為突出,那微微一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直達人心。在道教中,壽星稱為南極仙翁或南極真君。在明代嘉靖、萬歷時期,由于皇帝非常崇尚道家,許多工藝美術品為道教人物形象或裝飾上都彌散著極重的吉祥如意的氛圍。
此件高14.9 厘米、底徑9厘米。筆筒以一節象牙為材料制作而成,直腹,筒壁上厚下薄,泛黃棕色,下面缺底。筆筒表面未刻花紋處,包漿肥厚,光滑油潤,象牙紋理猶如層巒疊嶂,清晰可見。筆筒上端筒壁較厚,顯示出質地非常細膩,截面上有類似圓圈紋的裂紋,期間布滿細小豎向裂紋,平添了一股歷史滄桑感。筆筒表面采用減地淺刻的技法,刻人物故事圖。一男一女在庭院中喝酒吟詩,一侍女持壺站立身后,庭院中有假石山、芭蕉樹、竹子、花卉等。
蝴蝶在采花蜜,天空飄著云朵,遠處群山隱隱可見,一派寧靜悠閑的感覺。在筆筒上端一側刻有詩句及題款,詩句內容為“獨酌芳春酒,余興有誰知”,落款“鏜江山人”。詩句內容與人物故事圖內容遙相呼應,更添瀟灑悠遠之感,與明代文人氣質完美契合。
此筆筒高14.5厘米 、口徑9厘米,為本館二級藏品。筆筒以一節象牙為材料,直腹微彎曲,表面包漿深厚呈棕褐色。紋飾由淺浮雕制作,腹壁剔地淺浮雕山水人物圖,圖中仙人云海、亭臺樓閣、蒼松、梅枝。畫面雕人物共五人,一邊是頭戴官帽,身穿長袍,手持朝笏的朝廷官員,前面有手提宮燈的引路童子,后面站著手持長羽扇的侍者,另一端松樹下,二隨行者,一人手持權杖,另一人則一手牽著馬匹跟隨著。
渝公網安備 50023202000160號